时间: 2024-07-30 22:44:04 | 发布者: 行业新闻
从研习艺术到成为艺术藏家、画廊主,徐婧(Cherry)的身份经历了多重转化。她的身上也呈现出年轻藏家的某些共同点——自小接触艺术、拥有跨文化教育背景、不盲从所谓专业和权威,自觉构建着自己的收藏体系,作为新一代藏家在艺术领域发挥着推动作用。
出生于1994年的Cherry,幼时“抓周”选中的画笔,似乎暗示了她日后的艺术之路。她自小学习绘画,大学时远赴美国主攻纯艺术,跟随研习禅宗的老师学习绘画,回国后也曾在上海西岸的第四时艺术中心继续研习艺术。
2020年,一次到藏家好友家中的拜访使Cherry真正接触到收藏。此后,在友人的带领下,Cherry在一场线上拍卖中拍下的当代艺术作品,成为她第一件正式藏品。她将这件作品挂在家中的玄关处,“在最开始收藏的时候,作品的视觉上的冲击力以及带来的情感共鸣很吸引我。这件作品中随性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勾勒出的灵动而充满希望的画面,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这和Cherry的性格一脉相承,她思维跳跃,比较随性与感性,在生活中会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生活中,她关注社会人文类的事件,对哲学和神秘学充满兴趣,观影口味也更为偏向悬疑片及小众艺术电影。Cherry直言那些来源于生活,又有一些奇幻或戏剧性表现手法的作品会很吸引她,对这种表现方式背后那些令人反思的各种哲学和社会问题也会去深究。因此,她的艺术收藏常常从生活入手,去挖掘其中诡谲和奇幻的一面。
收藏至今,Cherry认为收藏一件作品的出发点是艺术家的图像语言是否揭露了人们未曾注意到的现实,从而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她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寻找”脉络,但艺术家的性格和创作理念中的关键词,诸如“社会”“图像”与“情感化”等,仍旧慢慢串联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她的收藏线索——以艺术语言对社会中的个人情感化作出表达。
在所有的收藏中,Cherry特意提到2022年的一件收藏——安妮卡·易(AnickaYi)的《Late Classical XVI》。安妮卡·易对于感官(尤其是气味)十分敏锐,对生物、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她该系列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利用戏剧性的实验方式,以油炸天妇罗花的过程呈现生命的解构与重组。
最近,她收藏了一件王伊芙苓韬程(Evelyn Taocheng Wang)的作品《二手经验》。这件作品模仿了CD封面的排版样式,也跟艺术家早期在美术馆的平面设计工作经历相关。画面中的句子“see the picture of sea, then see the sea”出自于张爱玲的文章《流言》,艺术家通过这一种引用来讨论个体性、真实性和自我表达的哲学问题。
Cherry希望将收藏当作“一辈子去努力构建的事业”。现在的她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在不断地剔除和保留中去精进,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对Cherry来说,与藏品的慢慢磨合是梳理自己的方式,也是看到自己更多侧面的过程,同时藏品也会不断给到她情感和多维度思考的反馈。
在逐渐成长为专业藏家的同时,Cherry与合伙人于2021年创办Gallery Func,致力于推动国内外青年艺术家展示与交流,展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诠释。2023年,随着画廊迁往新乐路的新空间,Gallery Func加大了孵化国内本土年轻艺术家的比例。“我和我的合伙人也一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精进我们的展览内容与未来规划,我们会投入更多去更专业地呈现内容。”Cherry说。
从研习艺术到成为艺术藏家、画廊主,Cherry的身份经历了多重转化。她的身上也呈现出年轻藏家的某些共同点——自小接触艺术、拥有跨文化教育背景、不盲从所谓专业和权威,自觉构建着自己的收藏体系,作为新一代藏家在艺术领域发挥着推动作用。
艺术家的图像语言是否揭露了我们未曾注意到的现实,从而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习惯,这是我判断一件作品的考量点,也是我进行收藏的出发点。
基本上有这些打动我的点,完成度比较高的作品,我都会考虑收藏。过去三年内较多的作品是通过线上收藏的,通过和身边艺术从业者交流,在线上查阅艺术家工作室或者机构展览的视频,直观地了解艺术家和作品的创作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找到一些与我自身有共鸣的作品。我也会花时间看不同的画廊与机构展览,还有各种国际艺术展会,在现场感受作品。和以前相比,现在收藏的节奏稍稍慢下来了。尤其是想要开始梳理和建立自己的收藏脉络后,我的选择更加谨慎,会有意识地向一个方向靠拢。我最近收藏和关注比较多的是青年艺术家(女性占多数),他们与我成长于同一时代背景,会有很强的情感共鸣,通过作品我看到这些艺术家对于世界的不同主观性的理解,这是很有趣的。
我通常是在一级市场购买作品,也就是艺术家代理 / 合作的画廊。首先好的画廊会遴选艺术家和作品,其次它也会在艺术品定价和艺术家未来的发展规划方面(比如更好的机构展览等)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去帮助艺术家构建更完善、专业的市场体系。
我很推荐姜小蛮(Nova Jiang)的作品。她是华裔艺术家,作品尺幅都不大。生命的旺盛与衰败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同时出现,总能感受到平静画面下的一种危险存在。因为之前我在学习绘画时,我的老师有研究禅宗,所以这种瞬间却永恒的理念很能打动我。目前正在关注的几位华人青年女性艺术家有:苏予昕、闫欣悦、孙一钿、李姝睿、陈若璠和丁鸿丹。后两者是我们画廊(Gallery Func)合作和代理的艺术家。海外女性艺术家我在关注Shannon Cartier Lucy、Issy Wood、Chloe Wise、Nana Wolke、Anna Park、Stanislava Kovalcikova等。
我始终对艺术充满兴趣,也曾想着把绘画当成一份职业。尽管现在很少动笔,转而做收藏,但对我而言,艺术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态,继续为我的生命提供养分。艺术是我生活中必备的存在。对我来说,艺术收藏就像写日记,它帮助我更好地记录和认识自己。
从艺术家到藏家,再到画廊主,你的身份非常多元,也始终没有离开艺术。当时为什么想要创办Gallery Func ?
我小时候学习画画,大学主攻的也是绘画方向,只能说一直都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但还称不上艺术家。
在我收藏了1~2件作品后,我就决定创办画廊了。在创立初期我对这个行业还没有很深的了解,当时就是认为能够最终靠这种方式扩展我对于艺术行业的认知,并能去给我喜欢的艺术家做展览。这两年多来,因为藏家的身份,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行业内各种从业者,这些经验都会传递到画廊。
相较上一代藏家,成长于Z世代的很多藏家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海外教育背景,你觉得年轻一代藏家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接受度和包容性更大是较明显的特点。新一代藏家的收藏体系更独特,也更能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群体的作品。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藏家也更加容易被有视觉上的冲击力的作品吸引。
除此之外,社交属性在新一代藏家身上也尤为突出。青年藏家们对于艺术品的交流方式很日常也很随意。在交流的过程中,藏家们因不同的收藏脉络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也会碰撞出很多新火花。这是我很喜欢的状态,这些交流都可能会成为未来收藏的一种新方向。
谈到轻松随意的交流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和图像化的时代背景也是新一代藏家正在经历的事情。这对包括你在内的新一代藏家会有哪些影响?
我们这一代藏家的优点是,检索信息的能力和反思力都很强。在庞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寻找自我喜欢的作品,并且综合信息作出判断,已经是新一代藏家很基本的能力。
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很难去专注于一件比较深刻的作品。就像我中间谈到的,我们这一代藏家多数会更关注画面瞬间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我认为还要慢下来,因为如果总是碎片化地收藏,以及追求瞬间冲击,作品便没办法长久地给到藏家反馈,收藏体系也很难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