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诸城市华体会导航网站!

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却被编入小学教材如今耳熟能详

时间: 2024-07-13 18:56:00 |   发布者: 常见问题

  怎么会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女儿?怎会有女儿对母亲冷漠无情?这似乎违背了人性中最原始的天性。那么,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她与自己的生母富察氏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存在着这般深厚的母女之情?

  当慈禧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为母亲富察氏祝寿,而匆匆提笔写就的那首《祝母寿诗》,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否就真实折射了她那颗对母亲犹疚不已的心呢?

  慈禧生于咸丰二年,时值大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的晚期。她原籍山西介休,并非是满清皇族的嫡系血脉。儿时便被一位叫叶赫那拉·惠征的满清权臣收为养女,得以进入宫中。

  从小家境贫寒的她,并未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虽然入了贵族惠征家后生活转好,但似乎也没有跟养父母其他嫡出子女一样的教养环境。

  1852年,年仅16岁的慈禧被选入后宫。或许是受到了后宫中其他秀女的熏陶,她开始努力练习字帖,以至于一手好书法,被指定为代抄宫中奏章,这成为她后来得以接近权力中心的契机。

  然而经年的宫廷生活并未使她长进多少学问,她文采仍然平平,鲜有动笔作诗的习惯。养父母的疏远甚至让她有些叛逆,她曾对身边的宫女透露自己“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的辛酸过往。

  直到1867年,她的生母富察氏将迎来60华诞之年。富察氏并不像女儿那般出身高贵,只是个普通农家妇女,平日里靠着皇室的庇荫生活。

  按照古人的观念,人到老年就应当举办盛大的寿宴庆贺。何况富察氏就是当今天子的生母,按理来说庆生的排场会更加隆重。

  山西老家的村民听说这件喜事后,纷纷前来锡拉胡同富察氏的府第送上礼金和东西,为这位老夫人送上生日的美好祝福。

  更何况,如今女儿慈禧慢慢的变成了实权最重的太后,富贵荣华惯常享用,手中握有万千河山之权,她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为母亲置办一场铺张奢靡的宴会。

  然而就在此时,外国使节却客串此间。他们来访的目的似乎是为了重新磋商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些外国使节虎视眈眈,清廷必须办理繁文缛节的接待事宜。作为摄政太后,理应亲自前往接见。

  两难的局面出现了——是尽孝还是立威?宫墙内母亲的生日,和宫墙外的国威关系;亲情与政治,她要在两者间做出选择。这对一个女儿来说似乎残忍,但对太后而言权力更重要。

  最终,慈禧还是决定亲自接见外国使节,以显示大清的气派。富察氏虽居住在离宫仅一墙之隔的锡拉胡同,但她已不再有闲暇前去祝寿。

  或许心中对母亲那份亏欠愧疚越发沉重,她在公务繁忙地准备的间隙中,匆匆写就了一首《祝母寿诗》,让人送到母亲的府第。这是她难得一见的诗作,但其中是否蕴含了对母爱的深沉歉意,却令人难以看穿。

  那首诗共四句:“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1870年,富察氏溘然长逝,享年63岁。

  据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的日记中所写,富察氏出殡的时候,陪葬的物品之多,多到整个北京城都填满了;沿途前去祭棚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吊唁金能够超千金之多,吊唁之人都是有头有脸有身份的,甚至有一个李侍郎没去,还被慈禧呵斥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首诗曾经加入了小学教材。后来,由于教育体系的加强完善,慈禧这种文化程度的诗词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这首诗本身也不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式,所以就从小学课本中剔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首诗已经不在教科书中,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成为了中国教科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两句俗语之一。

  这不仅代表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传播度甚广,慢慢的变成了了一句俗语。也表现出了当代父母的困局。

  慈禧给母亲写下祝寿诗一事,曾广为人知。然而慢慢的变多的学者在考证后,质疑这一个故事的真实性——慈禧与富察氏之间,似乎并没那么深厚的母女之情。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并非满清皇室血脉,最初她是汉人,后被权臣叶赫那拉·惠征收养入旗,才得以入宫。父母双亡的她,一直无法寻回亲情。

  由此看来,她与养父母之间的关系,似乎就不那么亲近了。这一点,从她的一位宫女裕德龄所著的《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中也可窥知一二:

  “她(慈禧)对那些皇族和自己母家这些较近的至戚,都是很切齿地痛恨着的。她曾无数次在我面前大骂惠征夫人,说她没做好一个母亲的职责。”

  “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我妹所欲,亲必予之。至于余者,靡不遭诃叱。我常常羡慕有母爱的人,我的生活空荡荡的,一点温暖都没有。”

  可见,惠征夫妇对她并不上心,她与养母的关系也很一般,完全谈不上母女深情。既然慈禧深受母亲冷落,两人关系并不如外界传说中的那般亲密,她又怎会在母亲寿辰上,写下那句耳熟能详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呢?

  不仅如此,再仔细推敲,还发现这一个故事中出现了更明显的漏洞——富察氏60岁生日的1867年,慈禧根本就没有接待任何外国使节的记录。

  史料记载,慈禧最早接待外国使节的时间,要到同治十二年,也就是30年后的1873年。按照慈禧的个性,这种关系到威信的大事,她是断然不会错过的。两者相差30年的时间差距,已说明外国使节根本与她无法祝寿的缘由无关。

  那么,当年为何会有记载称,慈禧因公事缠身而无法前往为母亲祝寿呢?这似乎只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即便那时慈禧确有其他政事在身,她日后为富察氏举办的葬礼之铺张浪费,也已说明她并非出于真心的孝思,只是单纯为了保持威信。


top